众行致远,研思同行
——临床护理学教研室开展“基础护理学”集体备课研讨会
会议时间:2025年2月12日 15:30
会议地点:临床护理学教研室
主持人:李莎
参会人员:宋亮(教学督导),李莎(临床护理学教研室主任)、常凤娇(护理部副主任)、王樱儒、张宝英、高小川、上立婉、张婷、马丹丹、马艳艳。
为精准落实2024-2025年第二学期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计划,强化理论与实训教学的衔接,临床护理学教研室于2月12日下午组织基础护理学所有授课老师召开了专题集体备课研讨会。集体备课是教学研讨的重要形式,它打破了教师个体备课的局限,让不同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在这里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本次会议以“细化教学方案、夯实课堂质量”为目标,聚焦新学期课程设计,通过多维度为教学赋能。陕西中医药大学督导郭亮老师全程参与了集体备课。
一、集思广益,共筑教学方法
首先,《基础护理学》课程负责人马艳艳介绍了该课程理论及见习教学的安排和具体考核方式,阐述了如何在实践教学中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以及既往教学中学生常出现的问题和在新一轮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其次,主备课教师马丹丹以“静脉输液操作”见习课为例,从最基础的血管评估到复杂的穿刺技术操作,深入剖析了护理程序,明确了操作要点与潜在问题,使每一个实训环节都成为了教师们深入研讨的焦点。随后,各位老师共享经验、各抒己见,并针对教学目标、病例导入、实训操作等方面展开了细致的交流。王樱儒老师提到学生在操作练习时容易忽视细节,导致整体操作规范性不足;护理部副主任常凤娇老师则分享了如何通过巧妙设置情境模拟,提高学生在面对实际护理场景时的应变能力。这些来自一线教学的真实反馈,为后续的备课讨论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二、深入研讨,细化教学流程
各位老师又依次围绕《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从“理论重难点解析”“实训操作要点”“教学案例融入策略”等角度,对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人文关怀能力?如何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更好衔接?进行了积极讨论,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逻辑性。
李莎老师从整体教学框架出发,强调“理论为基、实践为用”的融合原则,从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分层教学目标设定、重难点突破、课证融合等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并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高小川、张宝英两位老师就如何让学生更准确地掌握穿刺技巧、无菌操作以及有更多时间实操,认为从洗手的规范步骤到穿刺方法,每一个动作都应经过反复推敲,确保学生能够在实训中养成严谨的无菌操作习惯。最后大家一致认为,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更要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这样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技术的精髓传授给学生。
三、资源共享,丰富教学素材
除了对教学流程和方法的研讨,本次集体备课活动还注重教学资源的共享。各位老师提出,除了自己精心准备的教学课件、操作视频、案例集等资料,是否可以通过借助学校的一些教学方法和操作视频,供大家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也能为实训教学增添更多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四、团队协作,助力教学质量提升
此次集体备课活动,不仅是一次教学经验的交流与教学资源的共享,更是一次团队协作精神的彰显。在备课过程中,老师们相互倾听、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形成了一个紧密团结的教学团队。
学校督导宋亮老师强调:“希望大家能够将今天的研讨成果充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不断提高我们的实训教学质量,为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贡献力量”。
临床护理学教研室主任李莎在总结发言中强调:“基础护理学实训教学是医学学生踏上临床道路的基石,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肩负着重大的责任。通过这次集体备课活动,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教学目标,细化了教学流程,丰富了教学资源。
通过本次研讨,各章节教学方案进一步细化,实训课程操作标准达成统一。会后教研室全体教师将汇总修改意见,完善课程教学资源包,为新学期打造“有深度、有温度、有效度”的护理课堂保驾护航。基础护理学实训教学将会焕发出新的活力,为临床医学学子们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实训体验,助力他们在医学专业的道路上茁壮成长。